2019年9月12日14点30分,人文讲坛第316期《走向历史化——中国生态思想中的环境、阶级和劳动问题》讲座于逸夫人文楼A501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纳校区比较文学鲁晓鹏教授。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刘继林教授主持,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中文基地班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鲁教授首先从“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概念的介绍出发,强调重视生态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中国诗歌和中国电影中的生动案例,给我们简要勾勒了中国生态思想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阐释了近现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公共空间的形成以及生态意识的衍变等。鲁教授以《独坐敬亭山》和《秋浦歌》为切入点,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有一种人与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自五四以来郭沫若为代表的部分新诗、尤其是当下的打工诗歌,在张扬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魔力的前提下,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物化”、“异化”现象突出。鲁教授通过梳理,给我们描述出了中国诗歌中生态思想变迁的历史化过程,使同学们明白了人与自然从和谐到紧张的基本逻辑。接着,鲁教授又从他十分擅长的中国电影入手,截取近些年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天注定》《垃圾围城》《塑料中国》《我爱高跟鞋》等纪录片电影片段,将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向伦理、现实、现代性、公共空间等层面,并作出了学理化的分析与阐释。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踊跃发言,就讲座的主题与鲁教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纷纷表示聆听讲座后受益匪浅,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讲座最后,刘继林副院长全面而简短地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认为本次讲座给同学们带来了宏阔的国际视野和学理的生态观照,并对鲁教授克服旅途的奔波来湖北大学讲学表示感谢。
鲁晓鹏教授,1979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匹兹堡大学任教多年,2002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他曾创办该校电影系,并任首任系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世界电影、后社会主义电影、跨国华语电影、中国现代文学与视觉文化、中国传统叙事学、文化理论、全球化研究、东西方比较诗学等,出版了《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国家、性别》、《华语电影:编史、诗学、政治》、《中国,跨国视觉性与全球后现代性》、《中国现代性与全球生命政治》、《从历史到虚构:中国叙事诗学》、《文化镜像诗学》等中英文论著、编著多部。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会长、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东亚语言文学部理事,为在美国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和电影研究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05年获美国“选择”(Choice)机构的杰出学术著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