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19时,人文讲坛第324期《语言在人工智能中的核心作用》讲座于逸夫人文楼B601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由文学院石锓教授主持,文字学、语言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杨教授通过追溯人的发展起源,然后举例论证“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思维”的观点,阐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语言。并且着重讲述了语言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其初始状态是基因的表达并通过大脑神经回路来实现,认为语言机能决定语言知识的获得并外化为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杨教授进一步指出语言能力涉及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能够归为五大问题并体现出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和国家语言安全的三大需求,杨教授以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对语言能力研究的重要性作出了重要阐述。
然后,杨教授以时间发展顺序为我们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其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变化。以1957年罗森布拉特提出的“感知机模型”为标志的向前人工神经网络形式,掀起了机器学习的第一次高潮,然而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却面临无法得到一个完备的规则集合的巨大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乔姆斯基对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区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从90年代开始,基于大规模语料的统计方法成为机器翻译的主流,这种运用概率统计路径的方法令语言学逐渐失去影响,以规则为基础的生成语法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期间,人工神经网络曾达到巅峰又迅速衰落。到2000年后,本吉奥等人才开创神经网络构建语言模型的先河,2006年欣顿等人的深度学习研究获得突破,更是加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梳理结束之余杨教授指出,当前的的人工智能以算法、大数据和算力为基础,但在未来十余年内,这种状态很可能被打破,语言将会在这场革新中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杨教授又针对面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语言脑机制研究作了相关的分析研究,谈论了研究的缘起、实验方案,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路径。杨教授指出,要领跑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提前布局,因此在讲座临近尾声时他高瞻远瞩,给出了自己对于未来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希望能够完好应对下一次人工智能爆发带来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
讲座结束之余,在场师生踊跃发言,就本场讲座的内容与杨教授进行了讨论交流。随后石锓教授作了简要总结,认为本次讲座提出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并对杨教授的精彩讲述表示了感谢,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杨亦鸣,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中青年科学家”,江苏省社科名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长期从事神经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言能力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先后在Brain(《脑》)、Cognition (《认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中国语文》 、《心理学报》 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