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爱华)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学,湖北大学文学院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也告一段落,进入正式收尾阶段。9月5日晚19:00,文学院奔赴湖北省各地进行文化产业调研项目的同学们汇聚一堂,在黄晓华副院长的指导下进行了热烈的暑期实践经验交流。
2016年的暑假同往年的大不一样,同学们所面临的问题也都各不相同。湖北省除十堰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强降水,随后全省普遍进入高温天气,同学们就这样在冰火两重天的恶劣气候环境中如期完成了调研任务。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有湖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化路径调查和武汉市民俗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两个大的团队,大团队下面又有若干个小团队,各小队队员从1人到4人不等。武汉市的调查根据调查对象又分为户部巷、昙华林、汉口里、吉庆街四队,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武昌和汉口的小组决定两两合作,共同完成调研任务。户部巷游客较多,各商户经营状况良好,游客和商户配合度高,调查难度相对较小。昙华林和吉庆街都面临周边项目建设和产业转型的问题,缺陷较明显,并且人流量小,采访对象配合度不高,调研难度较大。汉口里作为新兴仿古商业街,商业前景较好,管理公司配合度较高,但知名度低、游客少,且交通不便,调研难度也较大。好在,团队成员的调研热情普遍较高,面临问题不退缩,积极抓住时机调整战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良好,各小组调研报告撰写工作已完成80%。
湖北省的团队则大都人数较少,分散于湖北省内各个地区,调查项目各有特色。例如利川调查腾龙洞团队,他们亲身体验调研项目,了解其经营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转化路径,调查卓有成效。十堰和荆州的调查则都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郧西县文化局为调研团队提供了许多关于七夕文化节的资料,并对当地的文化政策做了介绍。荆州市文化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则为调研楚漆器的团队提供了各种帮助,例如帮忙联系非遗传承人,介绍当地产学结合的非遗传承和商业经营的产业模式。当地还成立了名为“十八匠”的非遗手工艺经营推广公司,虽在起步阶段,但潜力无穷。襄阳的团队则是聚焦老牌名街的新建设问题,关注襄阳北街效仿程度宽窄巷的问题,角度新颖。
同学们在调查中也不是都一帆风顺的,相反,遭遇的挫折总是层出不穷。例如,在调查宜昌市三游洞时,当地的有关部门和管理公司态度均非常消极,调研受挫严重。在调查恩施土司城时,由于开发时间较近,景点还在保护性开发阶段,可调查性较弱。大部分同学遇到的共同问题是问卷发放的问题,在调查区域往往很难找到愿意配合的受访者,又或者是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阻挠,问卷发放数量大都没有达到预期。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秉承湖大“习坎”精神,面对挫折不退缩,想尽办法竭尽所能地完成任务。在交流中,大多数同学兴致高昂,积极与大家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黄晓华副院长在听取了同学们的报告后,都各自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