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到21日,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英国著名学者柯林•斯帕克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郑贞铭教授三位新闻传播界知名学者齐聚我校人文讲坛,为文学院新闻系学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李金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危机
“施拉姆教授曾做过这么一个换算,如果把人类一百万年的历史等同24个小时,我们现在正处于午夜前的13秒。”李金铨教授以施拉姆著名的 “最后七分钟”理论为切入点,首先向同学们详细展示了不同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电报有11秒,电话有8秒,广播5秒,电视是4秒,而电脑只有3秒”。
李金铨教授1971年赴美留学,曾在施拉姆创立的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攻读硕士,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
对于什么是传播学这个问题,李金铨教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沟通、交通、大众传媒,数码媒介,李金铨教授从语义学和词汇学角度为传播学“communication”进行了上述四种分类,令人耳目一新。“美国的新闻记者有一半不是念新闻系的”,我们是外行中的内行,内行中的外行,因为我们是媒介人。”李教授的一番话,让现场在坐的新闻系学子们受益匪浅。在谈到传播学研究方法时,李金铨教授还不忘告诫现场的同学们,一定要重视知识论和方法论,否则就是“见树不见林”。
除了对传播学理论的探讨,李金铨教授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当代传播学所面临的问题上。“传播学研究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很孤立,媒介看媒介,没有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李金铨教授将这种研究现象形象地比作“放大镜看肚脐眼”,幽默的话语也让同学们忍俊不禁,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作为学术专家和前辈,李金铨教授还建议同学们多看书,特别是经典著作。“读好书,就是要读经典著作,而经典著作就是每次回去读,每次都有新的心得。”李金铨教授作为学术大家,却平易近人,演讲中常以过来人和普通师长身份给同学们的发展以建议,让现场的同学们意外之中更添感动。
柯林·斯巴克斯:网络带给传统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商业媒体的问题、国家对媒体的控制以及网络媒体,来自香港浸会大学著名传播学专家柯林·斯巴克斯教授的讲座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同学们对热点研究方向“网络传播”的了解更上一层台阶。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斯巴克斯教授分别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发展的现实态势着手,深刻而又幽默的揭示出网络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斯巴克斯教授指出,传统媒体是单向的传播方式,是一种独白式的交流。而相对于传统媒介,因特网的传播方式是一种点对点的方式、一种对话式的交流。
在谈到商业媒体的成功要素时,斯巴克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另一个是要有有效的广告垄断。斯巴克斯教授通过图表对美国、英国、挪威等国家的广告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了国家媒体的大部分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广告。
“我一直很关注中国媒介的发展问题,中国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很多不同之处,很具中国特色。”斯巴克斯教授的“中国特色”说法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随后他又补充道:“例如在2008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后,西方的媒体广告收入都降低了,但是中国却仍然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
在关注网络媒介的同时,斯巴克斯教授也指出了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些挑战。“网络媒体使全民记者成为了可能,所有人都是传播者。但是,全民记者还是无法取代职业记者。”斯巴克斯教授还是认为,网络新闻的真实度的让人怀疑,不足以取代传统媒介,而且大众在网络上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其实也都是被监视的。
在陈述观点的同时,斯巴克斯教授还亲切地与现场听众互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传统媒体的受众阵地向网络化转移的趋势。到场师生们不时被斯巴克斯教授的风趣幽默所感染,讲座在一片欢笑声和掌声中结束。
郑贞铭:小小的教室,是大大的世界
21日上午,台湾文化大学郑贞铭教授做客我校人文讲坛。郑贞铭教授从事新闻教育近五十年,曾荣获 “新闻教育终生成就奖”(纽约)、“美国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纽约)、“文化交流贡献奖”(香港)等奖项。他现场不设主题、谈话式的讲座形式让到场听众们尽感大家风范。
“文化就像一头巨象,你从哪一部分看,它就是哪一部分。”对于什么是文化,文化叫什么这个问题,郑贞铭教授给出了这样幽默的解释。尽管对于文化的界定学术界有多达164种定义,但郑教授还是高屋建瓴的给出了一个被较为普遍的定义。他认为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实质的物体,它看得见,摸得着,如音乐、图书等;一种是看不见的价值,如哲学思想、人生观等等。
作为传播学方面的权威专家,郑贞铭教授很注重对大众文化的研究。郑教授指出,大众文化不喜欢复杂,喜欢简单,因而简单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同质性、重感官性、渗透性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
郑贞铭教授致力于新闻教育近五十年,并经常参与两岸新闻教育交流工作,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文化研究,郑教授也有自己的观点。郑教授认为,未来的文化会怎样发展,看现在的青少年就能得到答案,因为流行于青少年间的“次文化”,就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
除了谈文化,郑教授也不忘谈教育。“小小的教室,是大大的世界”,郑教授告诉现场同学们,他常以此话来勉励一些年轻的老师,告诉他们教育的重要和可贵。“老师的冷漠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郑教授告诉大家,正是因为曾看了自己的学生写的这一句话,所以他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告诉自己,对学生要热情,不能冷漠。郑贞铭教授的一番话也赢得了在场师生们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