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一批优秀校友、知名专家做客文学院人文讲坛,为师生带来了一堂堂精彩的讲座。
10月14日,文学院1989级校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回到母校,为师生阐释了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媒体就是空气,当代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它,广播电影电视的发展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杨明品在讲座开篇说道。他用了“社会热点”、“特殊体制”、“快速发展”等8个关键词,分析了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在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杨明品多次表达了对母校的难舍情愫,并对80周年校庆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10月22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为师生作了题为“文学:精神的叙事”的讲座。李敬泽以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开头,逐步引导大家进行深思。他指出,精神生活不一定是正确的生活,精神不等于清洁。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精神叙事是荒原式的,是迷茫的,我们提不出一个整体性的药方去改变这一现状,于是虚无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底色。“虽然文学不能让我们走出精神困境,但能保持我们精神的刺痛感”,李敬泽的话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
10月24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作客人文讲坛,和师生一起走进“诗歌里的中国”。诗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谢有顺形象地以西方的教堂来作类比。他说:“诗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可从国人名字上看出来,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去教堂祈祷;5·12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掀起了写诗的热潮。悲剧发生后西方人给小孩取名多倾向于‘玛利亚’‘摩西’等宗教意义很强的词,而中国人没有给自己小孩取名叫‘了因’、‘空相’,由此可见中国人心中没有纯粹的宗教观念,名字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意。”在提及新诗革命以来现当代诗歌状态时,谢有顺指出郭沫若的“咆哮体”,如《女神》等诗歌发出了在老朽的中国背后年轻的声音。
10月26日,文学院1989级校友、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资深记者艾涛为新闻系师生作了题为“成为新闻人,你准备好了吗”的讲座。对于如何成为新闻人,艾涛说道:“一个新闻人,必须有自己的新闻理想,要形成自己鲜明的职业气质。要成为这样的记者,就应该观察世界、记录时代、做出思考、准确发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做“嘉宾型”、“秘书型”、“作家型”的记者,而要做“猎手型”、“大厨型”、“专家型”的记者。”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在场学生,在大学时期,就应该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让自己有一定的记录法则和永葆创新的激情,这样才能为今后从事新闻行业打下基础。
副校长鄢明明、校党委副书记邓长青分别会见了各位校友和专家,并对他们来校讲学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