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大学文学院有这样一个人,她
舌灿莲花
绽放火热理想
寸笔寸心
勾勒三尺容光
披星戴月
只为那求知的渴望
光阴不负有心人
岁月不薄育人心
她就是湖北大学文学院青春榜样——张春莹
01个人简介
张春莹,1994年生,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科语文研究生。2016年开始发表小说,有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长江丛刊》《长江文艺》《作品》《滇池》等刊,长篇小说发表于《江南》,迄今在各大省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逾40万字。曾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长江丛刊2019年度文学奖。现为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
02作品展示
(1)《白杨恋》节选
他把车胎打满了气,把蛇皮袋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捆得扎扎实实,骑出了加工厂。他知道有一间书店的位置,就在县城中心,以前路过过。为了遮挡太阳,他把车推下公路,骑在有树阴的土路上,蛇皮袋很沉,他绕过石头土块和坑洼,稳稳地骑着。这时节的天气已经是夏天的了,空气中渗入了炎热,白杨树在太阳的光照下很好看,枝条茂盛地伸在阳光里,叶子绿得清新生动,随着轻风微微摇动,树叶间隙落下光斑碎块,闪闪烁烁,投在他汗湿的背上。沥青公路被太阳晒得起了气味,沥青味飘在空中,发焦的味道使他头有点闷,喉咙干渴,他想到她每天骑自行车回家,在大太阳的中午也是闻着这沥青味吧。笔直的公路延伸到很远,路两边有零落的房子,远处尽是农田,他看着树干与树干之间远处的农田,很高的电线杆一棵棵牵在田里,线路架在上面,浅蓝色的天幕中,拉成弧形的线路伸到很远去,远到看不见,他觉得那线条在天空的衬景下很美、很规矩。
沉寂的公路骑到头,他在岔口停了下来,他知道该往哪条路骑。停下来是在想,她每天骑到这里,是往哪条路去的呢,面前的两条路,一条通往城南,一条通往城北。那家书店在城北,如果一会儿在书店买到了那本书,他决定心里就让她住在城北。他抬起脚,踩上踏板,往门市部的方向骑去。
中午的门市部门面冷清,没有几个人来买东西,他停下车子,把绳子解开,搬起蛇皮袋,扛进屋放在柜台后面,柜台上的男人让他在加工厂的本子上签了字,他就出来了。转头蹬起车子,这下轻快多了,一下骑出老远,他感到很轻松。有一久没来县里了,他慢慢骑着慢慢看,路过一间冷饮铺子,停下来买了一瓶汽水。有人坐在铺子门口搭的凉棚下喝冷饮,棚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他不好意思去和别人坐在一张桌上,站着喝完了汽水,把瓶子还给老板,然后在凉棚下歇了几分钟,骑上了车。
骑在县城的街道上,看着街两边的店铺,他又想到了她,想这些街景她是熟悉的。他看到了前面的书店,骑过去,把车子停靠在电线杆下,走进了店里。老板问他要什么书,他没理话,循着柜台一排排看,看了几排,看到了那本蓝色封面的书。迫不及待拿出来翻开,是一本小说,果然是今年出来的新书,他胡乱地翻,看了几段,没看进去什么,现在他什么都看不进去。书的内容在后封面写着了,从简介上看,是个爱情故事,他心里一笑,女孩子都喜欢看这种书。在决定买这本书前,他就猜到准是讲爱情的书,他一定不会感兴趣的,现在拿在手里,果然没什么兴趣,但找到了它他很欣喜,他要把它买回去,把它看完。
出了书店,像完成了一件任务一样,他心情愉快起来,也不觉得身上燥热了。骑出县城中心,已经骑上回去的路了,他想起一点什么,不甘心地转了弯,往城南骑去,万一她住在城南呢?他想骑去她也许每天经过的街道。上了通往城南的大道,他一边骑着,一边想象她住在哪样的房子里,她住的房间是哪样的。她的房间肯定不会像他的那样,他的房间没有一般男孩子的脏乱,他还是很爱收拾的,母亲收进来的衣服放在他床上,他总是叠得整整齐齐放进柜子里,可是他的房间很小,也没有电视机,只有一张床和一个五斗橱柜子,每次别人来找他,他们只能坐在床上聊天。这么想着,无知觉骑了很远,路边的街道和房屋没有什么变化,他意识到不管还骑多远,街道还是这样的街道,房子还是这样的房子,已经看过了,也骑得倦了,于是掉了头。
太阳的热度已经降了一些,他依旧骑在公路下的土路上,碰到土石块,或者坑洼,他迎面轧上去,为的是看车子颠簸时车篓里跳动的书,书蹦跳挪动着,他想象这书就是她。
(2)《钢琴别恋》节选
余辉第一次见到薛智明,是被她的琴声吸引的。这月上半月各店要送的货料已统计出来给另一部门,下半月的又要去巡店了。午饭前,他来了发展大道的这家店,正好午饭就在这里吃。
从直达电梯出来,听到了店里昂扬的琴声,店门口有方莲池,喷泉水声伴着琴声,气氛活泼。进了门,端托盘的服务员在吧台下走过,看来今天店里生意很好。他想了想,想起了这首曲子是叫“土耳其进行曲”。他不忙找经理,先朝客区走去,俏皮的曲子把他引过去,就看到圆形琴台上坐着一位新琴师。
这一眼于他,已经是很好看了。第一眼已经攫住他,再看她,就有些不能动弹的地步,只觉到身上没有了走路的力气,许是忘了走路,刚才的活泼心境消逝得没有了。惊愣只是一瞬,他抑住心里的波涌,走到收银台,与经理讲话,他很明白自己说了什么,耳朵却没听进经理的回话。讲完,朝经理要了杯咖啡,找了间能看到琴台的空位坐下来。再听,已经与进来的琴声不一样了。钢琴师的身子被撑起的琴盖遮住,他坐在斜面,离琴台五六米远,只看得到她的侧面与半张脸。
这个钢琴师,让他没了判断力,他坐在沙发里,感受不到身体的感觉,这种不知身在何处的大幅度潮涌令他感到不知是忧虑还是遁入芸芸众生的安全,可是他清晰感受到自己活了过来,从陈土旧埃里挣了出来。他想,我该喝不出咖啡的味道,可舌头十分灵敏,奶没有多放,和以前一样,温热,好喝。
薛智明弹琴的样子看上去是专注的,仪态很好,身体挺直坐着,眼睛盯着谱和琴键。其实她常走神,想弹琴以外的事。时间不快不慢,两点到了,她看着手表起身,提了提裙子,合上乐谱,拿在手里下了琴台,朝洗手间走去。她走路的样子又是让他难忘,那身晚礼服穿在她身上很合衬,上身一件幽暗的深蓝色V领毛线衫套在外面,袖口齐手肘,后背拖燕尾边,线衫底沿披一圈流苏,里面是一身长及脚踝的同色晚礼裙,脚上一双布面平鞋。这双鞋让他略诧异,转而一想,是她个子高。她穿着这身长裙,走路稳而有力,走动时裙摆飘动,像波动的滚水,也像一面闪着幽光的黑蓝色旗,优雅威武,走起来生风。他看着洗手间那里,一会儿,她出来了,换了衣服,上身卡其色中长棉衣,下身天蓝色牛仔裤紧绷住腿,鞋子没换,提着一只褐色布购物袋出了餐厅。
余辉有几秒怔愣,这真是变戏法一样,棉衣与牛仔裤让他有她是学生的错觉,一时反应不过来,待醒过来,他笑自己幼稚,看着钢琴台,再想一下她走出餐厅的样子,心里又是一动,突突地醉了一下。
她走了,空气中仍充盈着萦绕于整间餐厅的味道,是洗手间逸出来的柠檬味洗手液与吧台煮咖啡的混合香味,这是她的气味,他对自己说,他记住了这气味。这天他在餐厅多逗留了一会,手插在裤子口袋里慢慢踱步,轻微而用力地吸着这味道,他拿出手机,写下一句话:你走了,空气里都是你的味道。
(3)《方老师的日常生活》节选
方老师以前在初中教英语,那更简单,简单到教课教得好没意思。许是学生不好管束,许是简单的课程耗得人耐心不及从前,教了几年,方老师调到另一头的镇高中。这下他很满意,十六七岁的学生比初中生好教多了,听话,肯学,课程层次也高些,教起来有挑战。
方老师这个人,人们初见他,多半认为他是很威严的,或许还有点脾气呢。方老师个头不多高,也许不到一米七,可宽宽的身板使他看上去很好抵消了身高的不足。发型是不明显的三七分,也许从没注意分过,只是随便往两边一梳。一张方脸,真是正规正矩的方,肤色白皙,两边脸颊线条近乎直切,平下巴,塌鼻梁上夹一副金丝边眼镜,身上总是干部装样式的深色夹克,拉链拉到胸口,下身随便一条不讲究的西裤,大概总是不熨的,脚上一双普通旧皮鞋。这模样看起来,便很像哪个局哪个所的什么头儿。
方老师给六班的学生上第一堂课时,走进教室来,学生们第一眼见他宽大的身材,方方的脸盘,心想这准是个严厉而有脾气的老师。待他走上讲台,慢吞吞翻开书,说出话,声音竟是那么细软,一点也不洪亮。学生们顿时感到温度的另一极,难道他是个文质彬彬的老师?上了几节课,摸清了他的脾性,果真是个温和的老师,训几句讲小话的学生也没有威慑力。于是往后的课,学生们的心情都跟台上的方老师一样,轻松,顺其自然,没有很大压力。
方老师不爱跟同事比业绩,工作照课表来,下课就在办公室坐着,改一改作业,看一看报纸,不大跟同事闲聊,聊起也是几句话适度就止。这种多年平淡安逸的生活,使得方老师遇事反应有点慢,又因着体型与性情的不协调,显出三分书生气,有时样子有点呆。
方老师未必不知道自己偶尔露出的呆气或许要被同事在背后不碍事地笑一笑,但是这有什么好介意的呢,芝麻小事,芝麻都算不上,每个人都有他的短处嘛,随它去。所以,方老师的年龄恐怕四十几了,看起来面孔却生得年轻,但是看他行走举止,又透着几分中年人的迟缓暮气。
方老师还是个腼腆的人,唯这一点,是他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现如今,很少有中年人还会腼腆,腼腆倒罢,方老师还爱脸红。比如,有时在食堂和走廊上迎面逢见同事,不免要寒暄一句,方老师不会找话说,除了问问“上课去?”“下课啦?”,他不知道再说其他什么好了。再比如,有一回,两节英语课的间隙,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上课铃响起来,铃还没敲完,方老师就进教室了,这时调皮的学生还在打闹呢。见老师进来这么早,他们迅速坐好,然而班上的机灵鬼袁晓思注意到方老师是从教室隔壁的厕所方向走来的,她想了想,大声脱口而出:老师,你是不是刚才去上厕所了?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方老师嘴唇唔了唔,不好意思说什么,附和着他们笑了笑,白皙的脸却全窘红了。
总之,方老师是个普通人,普通极了,与他交谈几回,过后也留不下什么印象。方老师没有什么朋友,似乎不需要什么朋友,也不会主动交朋友。家与学校,两点一线,足够打转人生了。
(4)《四季流年》节选
拉大提琴并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刘俨的大学同学,现在做各行的都有,有的去了北京上海的乐团,有的升学去了国外从此留在那里,有的安安心心在学校教学生,也有人有更大志向,放下从小学起的乐器,彻底去经商的,倒是很成功。刘俨从没有想过第二个选择,生活的顺利没有使他往这上面想,他学了这门手艺,就要靠它吃下去,只是没有凭它多吃些钱出来。他未尝不知道自己在团里没有多大发展前途,这从他考进来起就很清楚了,当初要考这个团,不往外面去,就是想要份安稳。他的职称、资历随在团里的年数逐步变化,也算得到,到退休年龄自己是怎样的。
乐手的职业性质不比别的职业岗位,单位会设一条晋升通道,等着有本领的人去攀爬,在乐团做乐手,拉琴就只管拉好了,搞艺术的多数不擅长人际交往与事务斡旋,做不好管理工作。因此,在这种温水般的环境里,大家不会想要谋个什么前程晋升,注意力在艺术与业务上。刘俨对乐团有感情,从他是个毛头小子进团,到现在,他的人和心都是乐团的,吃这口饭,他吃得安逸舒服。
然而现在环境却不那么安逸了,早前的一些人事变动是规范之内的走调,他听见别人说就听几句,不知道的也不打听,察觉不到近些年国内古典音乐市场行情对他们这种单位的影响。
团里的老团长办了退休手续,引起大家一阵谈论。老团长年轻时是唱京剧和样板戏的,九十年代当了团长,便转做了晚会主持,再然后一心带团,不再上舞台。团从小到大发展得稳稳当当,都是他的功劳。团里的老人说,团长这个位置不轻易换人的,都是当到不能当了才换,此时退休,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离退休年龄明明还有两年。他们就想到,大概这几年团里效益没有增长,需要换个有能力的人来,连续三年乐团的各种建设没有如期完善建立起来,经济收益没有明显上涨,虽有上面拨款打底,总体不至往下落,可总在水平线下一点浮着,做领导的年底看份份表单,总归是不那么满意。于是团长的退休就显得有些黯然离场的意思,退之前,大家三两去团长办公室聊天,说说道别话。团长口气谦愧,也有终于松口气期待回家养老的欣快。有人问新团长谁当,团长说反正不是从团里挑,看上面派谁下来,兴许要改变些规矩,你们要万众一心辅佐新团长。“万众一心辅佐”这话让办公室里的年轻人笑起来,果然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亲口听到了他那“老古董”味。
老团长在任时没有很大能力把团搞富裕起来,与其他省同级乐团比差一截,只是在他手底下整个团还是和谐朝气的,他们怕上面派个不懂艺术的人下来,打乱团里气氛。
老团长退休后,过了半个月,新团长来了,是省歌舞剧院的一个中层干部,倒是懂些音乐的,听认识他的人说,这个团长在以前的单位以擅于管理闻名,最早是部队文艺兵出身,后来转业到的歌舞剧院,说话做事保留着几分军人习惯。
(5)《许愿灯》节选
这场风波过去后,母亲私下说起来,说早晓得出这个事,当初就出钱把你调去市里,跟你那个大学同学去结婚,怎么样也不会遭这场冤枉。他最听不得这个话,母亲没注意到他,继续说,责到他身上来,意思无非是他们为他花去了冤枉钱,他今年走了霉运。他再也听不得母亲啰嗦,饭也不吃了,把筷子一拍,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母亲闭了嘴,父亲也停下筷子,他看到父亲有点变的脸色,心里后悔对母亲发了狠,又不肯服软,只好站起来,回房间去了。
他没有再拖着不结婚的理由了,有人来跟母亲说媒,母亲都答应下来,他不去见面是不行了。结婚与不结婚,都没什么意思。现在想起晓瑜,他感到了不甘心,可这不甘心太迟了,这么久了,他才不甘心,他自己都感到很不过意。
不知怎么,除了跟妻子在一起,他现在有点怕跟别的女人多说闲话,尤其那种长得漂亮又伶牙俐齿的女人。他的班上也有徐巧那样的女生,他小心翼翼不去沾惹她们,好在他已经不如前几年那样有翩翩的风度了,结婚后,他的气质从青春里褪了出来,往中年人的轮廓里变了,没有哪个女生再在课堂上那样眼睛发亮地看他。徐巧这样的女生,什么时候都有,晓瑜那样的女生,也什么时候都有。想来想去,谁让他碰上了呢。
运气不总是走偏的,他得了个儿子,这是个不小的欣喜。他把儿子抱到学校去,给办公室的老师们看,他们都一眼看出孩子像他,纷纷预言他长大后会是个美男子,跟他一样。美男子,他头一回听见有人这么说他,即使这夸奖转了一道弯。于是他想起以前的事来,要是当年有人这么多夸他,兴许他跟现在就不一样了,那会是怎样的呢?他又陷入了短暂的虚想。
正月初三,妻子带着儿子从娘家回来,拿回来一张许愿灯,是孩子舅舅给的,让他们放放玩。晚上,妻子抱了儿子随他走到公路边,他把许愿灯撑起来,摸出打火机点燃,放上了天。妻子替儿子许了个愿,跟自己许了个愿,叫他也许个愿,他不知道许什么愿,没什么可许的。终是要许愿的,他就望着天上的灯说,新年好,新年好,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气象。许愿灯缓缓飘高了,暖色的灯火飘在夜空中,这一霎他感到了新年的兴味和意义,新年一定会有新气象。
03经历及感悟
走上文学写作这条路于我不是偶然,似乎是个必然选项。追溯到最早,是幼儿园时期识字起就对文字产生了迷恋,绘本上寥寥几行文字凑成的简短故事那时便很吸引我,看很多遍也不厌。上小学后,老师布置作文,总会有一篇是让学生写长大后的理想,我便写长大要当作家,那时并不知作家这个职业是什么样的,要怎样才能当成,却是凭着内心的“本能”这么写了。
阅读是写作的母亲,我成长的年代,手机,电脑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于是休闲和打发无聊的方法除了看电视就是看书。现在常常感叹,要是我是零零后,从小在互联网环境包围下长大,也许就不会保持住这么多年的阅读喜好了。读过的书虽不多,却很庆幸是一路阅读长大的,至现在,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写作是从成年后才开始,当作家的梦此前却做了很多年,这致使我一个字没写下时却自负不已,固执地认为作家不可教,所以高中时期从没想过要读中文系,觉得自己不需教也能写作。那之后读的是广告专业,与中文毫不搭边,开始试着学习写作,直至现在。写过些练笔,发表了一些小说,老实来说进步不大,对文学的热情却未减分毫。
21世纪不是文学和艺术的时代,是科技,金融的时代,但每个时代都需要文学艺术的参与者与品评者,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刚需,它给予人的心灵安慰与显形的物质安慰并不冲突。而今这个时代,做文学的多数人常常会显得落寞,感到的失落也会比别的行业多很多,且会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愈发边缘掉。但我想,一个人喜欢文学,他会比别人感到更多丰富的快乐,当然他也会感到比别人更丰富的痛苦。文学给予人的尊严,也是别的东西给不了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朝刘禹锡被贬多年后回到长安,游玄都观,作了此诗,被认为有涉讽刺权贵,又被贬往僻地,十几年后回来,再游旧地,仍咏玄都观,写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也许文学给了刘禹锡信念,当一个人踟蹰于困境,他爱文学,文学便能给他力量。文学也就像诗中桃花开尽过后的那片菜花,到了而今人人目不暇接的时代,菜花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生命力足够坚韧,内在的蓬勃与养分足以使它发芽,生长,茂盛。所以我想这辈子我都不会离开文学,即便将来写不出东西了,也会是个忠实的读者。
相信屏幕前的你们看完以后也都受益匪浅。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丰富自己,未来的我们也会是现在自己的青春榜样!
(审稿:刘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