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人文讲坛第360期 《缮写、模勒、板印——由<白氏文集>流传看抄印转换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作者:叶娜        编辑:研究生会        发布时间:2021-03-23        来源:         点击:

2021年3月22日上午9点,人文讲坛第360期《缮写、模勒、板印——由<白氏文集>流传看抄印转换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在逸夫人文楼B30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熊海英教授主持,主讲人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查屏球教授。参加讲座的有文学院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博士生。

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文本复制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查屏球教授以《白氏文集》为切入点,将其文本形态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即抄本时代、抄印并行时代和印本时代,深入细致地探究了不同时期文本复制方式变化对文人创作以及文学观念的影响。

首先,查教授讲解了晚唐白诗文本复制的情况,这一时期以抄本为主。在印刷技术不甚发达的时期,元稹和白居易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作品通过题壁、缮写、模勒等方式广为流传。在此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了自身作品的影响,主动借助各种文本复制方式推动己作流传,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但是,查教授指出,手抄文本的方式限定了作品数量,流行的手抄文集多以小集为主,读者难以对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知。而且文本在传抄过程中准确性、规范性难以保证,常常出现异文。

其次,查教授介绍了抄印并行时代《白氏文集》文本复制状况。在早期印刷文本发展过程中,所印书籍多为经典或学校教材,如后唐天成二年(927)国子监印《贞观政要》、后蜀(940—957年)印《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这一阶段白居易的大型全集仍以抄本为主,其一为杨吴王子德化王杨澈抄录《白氏文集》,其二为后唐王子李从荣抄补白居易家藏本。由于抄本成本昂贵,制约了作品的传播。晚唐五代时期很多人并未接触全部《白氏文集》,只了解部分通行的选本。

讲座的第三部分展示了《白氏文集》印本时代的状况。从抄本向印本转化的过程中,当官方也采用刊印作为文本复制手段后,印本低价俗物的形象有所改观,很多私人别集采用刊印,有的印本还作为商品售卖。商业化刊印方式影响到作者自身对诗集的编纂方式。同时随着印刷技术发展、印本价格下降,作家的全集渐渐流行。

在此背景下,查教授具体分析了《白氏文集》在北宋初年的成刊经过。指出刊印之前对多种抄本的编辑整合,会将手抄本呈现的动态信息抹去,刊本最终固化了白集的文本形态,也固化了读者对白集的认识。

最后查教授总结指出,抄印转换形成了“全集”的新理念,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新变。就文集编纂方式而言,增强了作品编年意识;就文集功能而言,作家作品也可作为一种人生记录。在文学观念上,全集的流行使得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全面运用于作家作品研究之中。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就文本的不稳定性提出问题:在文学研究中,对于未知真伪的文本,应采取何种态度?查教授以讲座中《白氏文集》不同时代抄本异同为例,表明在学术研究中,文本差异需要辨别,但更应思考此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查教授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此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文学文本研究的新视角。

(审稿:刘继林)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