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汉语音韵学高端学术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
作者:吕天鹤        编辑:研究生会        发布时间:2022-06-09        来源:         点击:

66日,由文学院周赛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代至民国汉语非韵书罕见同音类聚文献的音韵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会暨汉语音韵学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其中,汉语音韵学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结束之后举行,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蒋冀骋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苏州大学杨军教授、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仁瑄教授作了专场学术报告。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同时在逸夫人文楼A5017会议室和腾讯会议举行,线上约有100余人参加。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刘根辉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黄仁瑄教授点评。

湖南师范大学蒋冀骋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去声产生于东汉证》。他通过对《说文解字》中的“读若”、“省声”的材料和东汉三国的梵汉对音材料(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的研究,发现了部分上古长入声字变成去声的例证,论证了去声产生于东汉时期,并通过対音材料对“去声字来自上古汉语s尾的假设”提出了质疑。

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试论汉语语音史的转型》。他结合大量例证说明了单一音系面对的两大困境:一是除韵书外,其他音韵材料无法分出干净的音系(声、韵相混太多),二是无法解释各个时代复杂的语音现象(通用太多)。刘教授认为,一个时代的语音是由当时的通语和各种方音构成的,不可能只有一个音系,古籍中的通假与押韵等都是由操不同方音的作者完成的,这样就会有基于各种方言语音的特殊通假、押韵现象,这不是一个音系能够解释的,语音史的研究中必须引入历史方音的研究,并主张将单线制框架(即“数点一线”的语音史框架)转型为综合框架(以通语语音史和历史方音相结合的包含两个研究层面的新的语音史框架)。

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诗歌韵律与语义交互的脑机制研究》。本课题运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押韵和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认为在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存在全时程的押韵效应,表现出押韵预期在早期加工阶段对诗歌韵律生成的调控和晚期加工阶段对诗歌语义理解的制约。同时,使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使“理论上的韵部划分”得到了神经机制上的证明,从而解决了中国诗歌关键韵部押韵(如一七辙和姑苏辙是否互押,一七辙内部若干音是否互押)的争论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简述汉字学三平面理论》。他认为传统文字学把文字和语言捆绑成一体,混淆了文字(形)与语言(音、义)的区别,难以构建起科学的汉字学理论体系。现代文字学将“音”“义”剔除之后,变成了“字形学”,但在汉字分析上仍然着眼于“形音义三要素”,结果造成个体汉字分析和整体汉字学系统不一致,汉字学一直没有一个符合学理的独立而又完整的体系。鉴于此,李教授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职用的三维属性,划分出汉字形体学、汉字结构学、汉字职用学三门分支学科,构建起汉字学的三平面体系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湖北大学张冰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高永安副教授点评。

苏州大学杨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经典释文〉“梴”“挻”等音义匹配及相关问题》。杨教授结合字书韵书和音义类文献对《经典释文》中“松桷有梴”“埏埴以为器”的两条注文进行了校勘,指出其中的字形、反切注音与释义的脱讹,并探讨了“梴”“挻”两字的音义匹配。

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日互动:〈韵镜〉“内外转”构式“不对称性”及其衍生的变式》。他从《韵镜》内外转构式认知中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角度切入,以“不对称性”构式特征为认知起点展开论述,分析了罗常培“内外转”拟音以主要元音翕侈而“二分”的做法的局限性,并结合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韵镜》内外转构式“不对称”特征及其衍生变式的理论,认为《韵镜》“内外转”“构式”不应该静态地进行理解,而是应该放在历史进程中进行研究,最后结合日本学者草木子《华音韵镜》一书(1810年)进一步解释了《韵镜》内外转构式“不对称”“变式”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黄仁瑄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略论汉语音义学的发展》。他从汉语音义关系研究的滥觞、传统汉语音义学的建立和独立、现代汉语音义学的诞生及其发展三个角度详细论述了汉语音义学的研究历史。先秦两汉是汉语音义关系研究的滥觞期,《论语》《尸子》等书中已有相关音训材料,而在两汉及其稍后时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注音释义的专门著作(大多已佚,今仅见辑本)。传统汉语音义学的建立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颜师古《汉书叙例》等为代表,清代目录学家谢启昆《小学考》一书中在“训诂”“文字”“声韵”之外别立“音义”一类,是传统汉语音义学取得学科独立的重要标志。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和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音变》是现代汉语音义学建立的标志,为汉语音义学理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后,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迭出,汉语音义学研究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

高永安副教授、张冰副教授及部分研究生同学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到下午6点钟左右,学术论坛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审稿人:周赛华刘继林)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