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空间
【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北松滋调研乡镇幼儿普通话
作者:文学院        编辑:学工办        发布时间:2022-07-28        来源:         点击:

3-7岁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乡镇地区3-7岁的幼儿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接受隔代教养,家庭条件较差,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长期处于方言环境之中。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语音不标准、掺杂方言词汇、普通话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语言习得关键期内形成后恐难以改变,不仅影响到留守幼儿进入中小学后的语音面貌,并且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通知,指出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童语同音”计划的落地实施来促进乡镇幼儿普通话的发展,帮助幼儿成长成才,推动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院学子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在吴宝安老师和余澜老师的带领下,由汉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2001班的邓思雨同学担任队长,组建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之乡镇幼儿普通话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索”项目团队,于2022年6月21日至24日赴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纸厂河镇的乡镇幼儿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等形式对纸厂河镇乡镇幼儿普通话的现状及提升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推动乡镇幼儿普通话水平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6月21日,实践团队到达松滋市城区,在队长邓思雨家中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商讨。6月22日,实践团队前往松滋市纸厂河镇的两所幼儿园进行考察,一支队伍由邓思雨带队前往纸厂河镇小太阳实验幼儿园,另一支队伍由副队长陈灵芝带队前往纸厂河镇万福幼儿园。

团队成员于上午八点半左右到达幼儿园,随后就进入班级和小朋友们“同上一堂课”,感受幼儿园的语言氛围和老师的普通话水平,观察幼儿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及其语言能力。

幼儿园上午的第一堂课结束之后,团队成员王子怡、江润在听课的班级随机抽取了部分小朋友来进行交流访谈,询问他们关于“普通话”方面的问题。内容主要涉及其对普通话的了解情况、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是否为留守儿童、是否愿意使用普通话等,小朋友们都非常热情地回答了团队成员的问题。

下午,第一组队员张璇和殷启越为小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分别上了一节普通话课。第二组队员张雨欣和熊弥为中班和学前班的小朋友分别上了一节普通话课。张璇的“熊出没”故事讲述了普通话在人和人交往中的重要性,受到小班小朋友的喜欢。殷启越首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不同的小动物,随后通过小动物们不同的“语言”来告诉小朋友们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四位成员通过上课了解到了小朋友们的语言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并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向小朋友们询问了一些关于普通话的问题,小组成员对不同年级幼儿的普通话水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6月23日,团队成员继续前往两所幼儿园进行调研和培训。队长邓思雨和副队长陈灵芝同幼儿园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对园区幼师的普通话证书、年龄构成、普通话水平以及幼儿的普通话水平、留守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团队成员在了解完这些基本情况之后,随即又对幼儿园的幼师进行了培训,希望能够提高幼师的普通话水平,通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来使得乡镇幼儿的普通话得到全面提升。

6月24日,团队成员前往松滋市教育局对全市幼儿园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来使得全市幼儿普通话得到根本性提升。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该团队对乡镇幼儿的普通话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目前乡镇幼儿普通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与幼儿园方面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联系,有助于持续帮助乡镇幼儿提升普通话水平。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审核:邓超)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