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宋亚云莅临湖北大学文学院人文讲坛,做了一场题为“汉语作格动词研究中的几个新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周赛华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众多语言学方向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讲座伊始,宋亚云教授回顾了多年来与湖北大学文学院的深厚情谊和学术渊源,然后进入讲座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格和作格动词的几种不同内涵。宋亚云教授列举众说,从类型学派、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现代汉语四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对于作格动词或作格现象的研究。
二、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宋亚云教授首先依次介绍Cikoski、 易福成、大西克也、魏培泉关于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观点,再用表格梳理各家列举的作格动词/谓词的例词,从中发现了各家存在分歧的三个原因。接着,宋亚云教授阐发了自己对于作格动词的定义与分类。最后,进一步将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对比分析,并罗列多条例证。
三、上古汉语是否存在作格动词。首先,宋亚云教授阐述了帅志嵩、罗天华的质疑。其次,通过分析“四声别义”“清浊别义”与词义产生分化的关系反驳帅志嵩的观点。接着,指出造成作格动词有两种句法功能的原因。最后,讨论“破”类动词和“斩”类动词在中古以前是否为作格动词的问题。
四、上古汉语的作格动词是否包括形容词。宋亚云教授首先介绍了蒋绍愚先生的观点,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部分形容词也可以表示状态变化;上古汉语的部分形容词与动词难以准确区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带宾语和不带宾语,句法表现相同,表达的语义关系一致,不宜做不同处理。
在总结环节,周赛华教授与金克中老师盛赞宋亚云教授的讲座分析细致、充满新意。之后,胡平老师针对词类活用的教学方式提出疑问,宋亚云教授欣然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宋亚云教授精彩的发言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嘉宾简介:宋亚云,男,湖北应城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兼任北京大学语委办主任,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讲《古代汉语》《学术写作与表达》《训诂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在《中国语文》等期刊发表近40篇论文;出版专著《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汉语名词和动词向形容词转变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曾获第四十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奖,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北京大学大成国学奖教金和兴证杰出青年学者奖。2021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审核:周赛华、刘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