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应学院邀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军教授在B5018会议室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的学术讲座,文艺学、比较文学等专业硕博士生和老师到场聆听。讲座由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华教授主持。

曾军教授从人工智能为文艺研究、文论发展带来的具体问题入手,带领大家思考三个重要问题:开展AI文论研究如何可能?走向“媒介文艺学”如何可能?重写“媒介文艺史”如何可能?
在讲授过程中,他通过具体例证阐述了如何发现与回应人工智能作为“效率工具”和“交叉学科”产生的文论问题,认为人机交互和辅助生成是“AI生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他提出“人类经验的向量化”概念,指出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过程实质上是将人类经验数字化、数据化和向量化的过程。在谈及人工智能背后“横向科学”的文论问题时,曾军教授强调“提示词工程”会成为文科生需要掌握的新技能。关于当前AI技术的发展前景,曾军教授保持审慎,认为深层次AI仍处于“效率工具”阶段,一方面真正的科技革命还需等待产业革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在人机交互中保持人的主体性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有效的解决。

交流环节,丁利荣教授、在场博士生、硕士生等先后就技术路径的艺术史阐释问题、“装置”概念与当代艺术形态问题、“现实虚拟(Real Virtuality)”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与曾军教授展开交流对话。曾军教授在回应时特别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呼吁青年学予以新体验、新经验来解释现实,从事理论创新,让隐含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文论问题,在主体的“感性-生成”式理论创新中推动人文艺术领域的发展。
黄晓华教授最后对讲座进行总结,认为曾军教授的讲座是一场信息非常饱满、思维非常前沿、视野非常开阔、体系非常完整的讲座。同时希望同学们学习曾军教授紧跟时代、紧跟前沿的学术精神,立足高远、着眼宏观的理论视野,小处入手、深入开掘的学术方法,积极思考真问题、从事真研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专家简介: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入选首届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7)、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08)。
审核:黄晓华、刘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