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
人文讲坛(第500期):新文化史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路径创新
作者:罗雯婧        编辑:学工办        发布时间:2025-05-19        来源:         点击:

2025年5月9日下午3点,第500期人文讲坛在人文逸夫楼A5017会议室圆满举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余祖坤教授应邀做题为“新文化史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路径创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何海燕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代表及校内外学者共同参与学习交流。

余祖坤教授从新文化史的引入与发展、研究领域的拓展和转向、具体研究案例分析等层面,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首先,余祖坤教授从新文化史的核心理念切入,系统梳理了其引入中国学界的历程。而后余教授以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为例,强调跨学科方法对还原历史现场的价值,如借天气、情绪再现“五四”复杂性。其次,余教授聚焦新文化史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其一,张仲民研究舒新城揭示阅读史动态——地方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将“新文化”转化为行动;其二,陈蕴茜《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剖析国家借助中山陵空间与仪式渗透意识形态;其三,罗志田、李恭忠对“五四”及中山陵记忆的考辨,凸显历史意义在代际阐释中的流动性,打破文学史线性叙事。最后,余教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文法实践、符号层累与记忆重构——新文化史视域下古代文章虚字观念的动态张力》为例,将理论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为大家展示新文化视域在古代文学中的研究范式。

讲座结束后,在杜朝晖教授的带动下,与会师生就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踊跃提问。余教授对于虚词研究、批注研究和阅读史研究等问题提供了详细的解答。最后,何海燕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新文化史为古代文学研究注入活力,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的前沿性与启发性。

嘉宾介绍:余祖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艺理论研究》等发表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报》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转载或全文转载。曾先后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三等奖。

审核:何海燕 刘继林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