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穆斯林的葬礼》的悲与奇
作者:熊卉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7-26        来源:文学院青年传媒中心         点击:

《穆斯林的葬礼》将民族、宗教、历史、爱情溶为一体,以深刻的内涵和冷峻的笔峰,讲叙了六十年间梁家三代人的沉浮命运,同时通过一家人的悲剧展示了在回族与汉族的撞击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全文笼罩着浓厚的穆斯林宗教文化色彩,弥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气息,展示了历史大潮中回族与汉族在心灵、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回顾了中国穆斯林们艰难而漫长的融合足迹,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充满血肉的悲剧性人物。

《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悲剧大体可以分作三类,第一是爱情悲剧,第二是社会悲剧,第三是命运悲剧。

爱情悲剧主要是写第二和第三代人,即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韩新月的爱情悲剧与她父亲的爱情悲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和深化。韩子奇作为穆斯林的玉器传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更多的经受着亲情与爱情,理智与情感的折磨。他在战争中离家数年,与妻子的亲妹妹产生了不伦的爱情,可悲的是他不够勇敢,他既无法冲破社会世俗的禁锢去追求心中真正的爱人,又不敢对自己的妻子袒露真实的心声做出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个人的支离破碎的人生。最终他让自己走上了一条充满无限悲凉的道路,埋葬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人生。而梁壁君十年的等待,等到的是丈夫和妹妹的背叛,对经历太多苦难也付出太多的梁君璧而言,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她一生都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背叛让她的心灵支柱坍塌,逐渐走上了一条变态的道路,她对于儿女婚姻的干涉和算计让人想起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这些遭遇生活打击的传统女性,身上都带着一种毁灭一切的孤注一掷。第三代人中,梁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是让人无限唏嘘的,一方面汉回不通婚的陈规和家长的阻隔横亘在两人中间,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让这段爱情愈发艰难。现实是那么残酷,当亲生母亲梁冰玉十几年前弃她而去的残酷事实摆在她眼前时,梁新月最后身心交瘁,轰然倒下,而楚雁潮也只能在《梁祝》曲子的回忆中纪念爱情。不过我个人认为梁冰月是一个很天真的理想化人物,她的这段故事有琼瑶式的故意煽情之嫌,作者为了营造宿命感强行安排了一些毫无逻辑的情节。

社会悲剧主要在两个层面。第一是梁亦清、韩子奇传播和宏扬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重重挫折。因资本竞争倾轧、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两代人传承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努力受到巨大阻力。梁亦清因不肯失约于人,玉毁人亡。在我心里,他自己就是一块纯净的玉,一生勤勤恳恳,呆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研究玉器,不追名逐利也不求流传千古,在帝国主义的倾轧下,玉毁之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而韩子奇被称为“玉王”,

为了玉,他放弃了作为穆斯林的最高信仰,为了玉,他宁可被认为是“不孝的徒弟”,顶着背叛师门忘恩负义的名号学艺。为了玉,他抛弃妻子和儿子远离故乡,后来又放弃他真正所爱的人。玉,是他生活中的全部。最终他为玉走上了一条无比悲凉的人生路。他们的人生理想不为他们置身其间的社会大环境所容,保护玉文化的努力也宣告失败。第二在于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撞击融合过程中的痛苦和迷茫。穆斯林在汉族聚集区的生存似乎总是带有一种外来人的小心翼翼和恐惧,社会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可感知的壁垒。小说中的许多穆斯林,遵守着伊斯兰教教义,又面临着汉族文化冲击带来的种种困扰,最后在矛盾中造就家庭的悲剧。不论是梁君壁信仰的两姐妹不能嫁给同一人,还是梁冰月面临的回汉不能通婚的习俗,都深刻展示了回汉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社会悲剧。书中突出叙写的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正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理想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碰撞和交融及其所引发的痛苦的写真。

命运悲剧在于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以及参与制造过悲剧的虔诚的穆斯林梁君璧和不是回回民族的文化精英楚雁潮身上。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在社会的桎梏下追寻着个人的幸福。但是他们在积极探索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无不意识到、预感到失败、痛苦、不幸甚至死亡的必然性。梁亦清玉毁人亡、韩子奇困顿在爱情和欺骗的牢笼里、梁冰玉大胆追爱却失去所有、梁君壁信仰虔诚却遭遇背叛欺骗、韩新月年纪轻轻便走到生命尽头、楚雁潮在痛苦中回忆逝去的恋人,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坚守和追求,但都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折磨和戏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地受制于悲剧命运的安排。“故事中的角色由于某种弱点和无能而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他们不是自己所参与的情节的设计者,他们的出现或消失似乎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纵观全文,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匍匐在历史与民族的悲土上。因而,无论是作者刻意塑造还是命运趋之使然,这份沉重的悲恸却是痛彻心扉,勿庸置疑的了。但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描写桑迪亚哥时说过的一句话“你尽可以消灭它,可就是打不败他”。他们虽然无法避免命运悲剧,但从不向厄运低头,坚持以坚韧、顽强的意志突围,不管结果是否圆满。

《穆斯林的葬礼》之奇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作者谋划布局、交错结构的奇。第二是贯穿全文的“玉”和“月”两条线索的奇。第三是对完全陌生新奇的穆斯林回族世界的展示之奇。

第一是作品形式和交错结构。《穆斯林的葬礼》有两条时空线交叉并叙。将六十年间的故事一前一后地娓娓道来。初看前几章时可能会看不懂,在作品的序曲与第一、二章中,分别讲述了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令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出它们之间有任何的联系。到了第三章可以发现第三章的内容与它前一章不相关联,而与第一章的内容却能紧密衔接在一起;同样,第四章的内容与第三章无关,而是对第二章故事内容的延续。但这两条时空线并非平行不相交的,这两个故事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两条线索之间的交汇点越来越多,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明显,终于两条线索合成一股,共同形成小说的完整结构,诉说着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感人故事。霍达在谈及《穆斯林的葬礼》的创作时说“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从全书各章的标题,以及作品严谨的布局、精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都可看出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着从更长更大的时空跨度来诉说、吟唱人生的特别是爱情的悲剧服务的。读到后半部分,在奇数章出现的果会在下一个偶数章说明因,这种结构也恰恰说明了第三代人的悲剧完全是第二代人的延续。因果交错,年轻时的冲动与年老后的纠结两难交替出现,塑造出了浓浓的宿命感和悲剧感。

第二是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般小说都只会有一条线索,即便有两条也是采用明暗结合的方式。但在这部小说中,“玉”和“月”相互缠绕,作为两条明线共同串起了故事。从小说各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全书分为“月”和“玉”两大系列。以“玉”为中心,标题依次为:《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主要抒写在历史和社会大环境下,第一、二代人梁亦清及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社会人生悲剧。以“月”为中心,标题依次为:《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恋》、《月落》、《月魂》,主要抒写韩新月以及韩天星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梁家第三代人冲破传统束缚,要求追求自我的情感历程。“玉”是第一二代人故事的主线,梁亦清因玉而亡,继承他衣钵的韩子奇因为玉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甚至一度背上了背叛师门的骂名。第一二代人因玉结缘、因玉生存、因玉毁灭。“月”是第三代人的故事线索,这个月其实就可以看成是梁新月的化身,她从出生就背负了极大的悲剧却不自知。安静有礼的长大,不明白母亲对自己的漠视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生将何去何从。她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已经不如父辈坚定,她勇敢追求自己的老师,冲破民族的束缚,最终却因为先天缺陷而早亡。月从新月到陨落,也表明了第三代人冲破束缚的艰辛和悲剧性结果。

第三奇是回族世界的奇。《穆斯林的葬礼》所展示的回族人的信仰和传统习俗对我们来说是相当新奇的。专门描写少数民族的文学名著并不多,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回族是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民族,穆斯林膜拜真主,心向麦加圣地。小说揭示了在华夏大地上汉、回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其中提到回回的葬礼注重薄葬、速葬、土葬,视其为美德,葬礼上没有精美棺木,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满天抛的纸钱……这与汉族葬礼上热热闹闹的场面大相径庭。回回不赞同与“卡斐尔”通婚以确保回回血统的纯净和延续。回族人一辈子一定要去到麦加圣城的虔诚和执着,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婚娶观念,对于我这种对回族知之甚微的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新奇的。不同的东西总是有一种特别的色彩,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世界上的民族更是千差万别,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回族世界的一个好途径。当然也有一些评论认为这本书有黑化穆斯林、异化回族文化的缺陷,不过我猜测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现在差别极大,也许回族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文学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总会缺了一份纯粹。

最初被《穆斯林的葬礼》吸引,是因为它的名字,一个我所不了解的回族世界,一段三代人悲苦交加的生活,一场宿命轮回般的巧合命运。首先需要承认,交错时空结构的运用很精彩,三代人的故事用两条时间线串联,这一章的因造成下一章另一个时空的果。同时,作者的题文结合度和心理描写十分出彩,月归、月情、月展都各有深意,颇让人感慨唏嘘。 可惜在我个人看来,这些优点掩盖不了故意煽情和三观不正的问题。作者为了制造悲剧感刻意放大了巧合,也顺势改变了主人公本来的性格,用力太猛感觉结构无法支撑下去,许多转换稍显突兀,反而显出了内容的狼狈。作者希望情节丰富曲折,却为了营造宿命感强行安排毫无逻辑的部分,让人偶尔像在看琼瑶小说。这些也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本能够带给人许多思考和见闻的小说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