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1984》读后感
作者:熊卉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8-01        来源:文学院青年传媒中心         点击:

 

    本以为我不会对写政治的书籍感兴趣,这本书却是个例外。故事背景是未来的大洋国,却折射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以作家的左倾政治倾向来看)和法西斯主义社会的现实。这种时刻监控、政治迫害、思想控制、私密泄露的现实可悲地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读罢只觉恐怖和震撼。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位“老大哥”在时刻注视你怎么办?如果所有的历史都是虚构的,所有的传媒都是篡改历史的手段怎么办?如果2+2可以等于5,如果人不可以有情绪、思想和感受怎么办?

主人公温斯顿是大洋国外围党真理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它负责根据现实情况更改文件和历史,以维护党的尊严和权威。大洋国没有任何不受监视的地方,到处都是电子屏幕、窃听话筒和思想警察,个人微小的表情变化和梦中的呓语都会被当作叛国间谍和仇视当局的证据,新闻和历史都是被杜撰的,人们的思想被政府控制着。每隔一段时间,世界上就会无端有人消失,而活着的人都选择了麻木和遗忘。在大洋国这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人们只是知道战争即是和平,自由即是奴役,无知即是力量。每天的仇恨会上,温斯顿都在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下,变成一个狂热的政治信徒,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对于“老大哥”、“核心党”存在着深刻的怀疑。再看他身边的人,同样都是无比可悲的。父亲被亲生女儿举报却还沾沾自喜、妻子将性行为当成为党所尽的义务、偶然发现的乌托邦却只是思想警察设置的圈套。身处这种畸形的社会,任何有思想的人都会觉得比监狱更可怕,而人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利他们只能默默等待着电子屏传来丧钟声的那一天。

在大洋国,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实行高度集权主义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扼杀自我意识和人性、消灭情感和欲望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子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而奥布兰所宣扬的:“我们不会因为异端分子抗拒我们就毁灭他,只要他抗拒一天,我们就让他活一天。我们不容许这世界上存在任何一个错误的思想,直到每个人都被涤荡干净”。就是这个社会最真实的思想写照。

1984》中,奥威尔运用了大量的幽默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比如,独裁的政府让几个毫无性经验的“处女”负责色情文学的编辑,而所谓色情文学更是自欺欺人。而在温斯顿经受了以所谓“大哥”为首的极权统治集团对他身体的摧残、精神上的折磨之后,他心底涌出的居然是他鼻梁两侧流下了带着酒气的泪。但是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这些都是可笑而又荒谬的场景,让我们感到忍俊不禁,但是又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悲观前景所忧虑,而这不仅是奥威尔的初衷,也是《1984年》中运用黑色幽默式手法的目的。奥威尔描写这些可笑的场景与其说是想娱乐读者,不如说是让读者严肃、深沉地思索。我们在嘲笑大洋国荒谬的政治格局和人们被洗脑后荒谬的想法的同时,一种寒意由心头升起,这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社会、令人恐怖的生活。然而,在斯大林统治的苏联、文革时期的中国,这样的景象确确实实发生了,我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这种反讽嘲笑的态度,更能引起读者心中的震撼。同时,“电子屏”、“老大哥”、“黄金乡”、“洗衣服女”等一系列象征意向的存在也可以让读者对号入座,审视自己的生活中这些东西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

这部小说一向被定义为政治寓言小说,它的主题就是讽刺的、冷峻的。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压抑、阴暗、恐怖的未来世界中,总是有人在抱着必死的信心追求爱情、亲情、思想和生活本来的样子。即使这些人都被思想警察一个个逮捕,之后被洗脑成为一个感激“老大哥”的“正常人”,但只要这种反抗和觉醒还存在,就不至于让人毫无希望。温斯顿只是一个小人物,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无法与党对抗。但是他贪婪的追寻着古旧的事物,渴望从老者身上得到对于大洋国产生之前的那个正常世界的认知。他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只希望思考和探求真理的能力继续存在。他不顾一切的寻找着关于消失的母亲和妹妹的记忆,当爱情来临时,他明知继续下去就是死亡,然而他怀着一种视死如归的预约飞蛾扑火。即使是在被真理司严刑拷打的时候,他还是誓死守住自己对于恋人的承诺。他认为母亲的死“悲惨可哀”,但是在眼下的世界里已不再可能,因为这属于逝去的那个时代的事。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有私生活,有爱情和友谊,在那个时代一家人相爱互助,而现在这个时代只有“恐惧、 仇恨和痛苦, 但没有感情的尊严, 没有深刻的或复杂的悲哀。亲情在他心中的苏醒,他对严酷现实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这个冰冷而又坚硬的大时代里, 微小个体的一个拥抱、一滴眼泪甚至对将死之人的一句话,这些动作虽然于事无补,但是却有自己的价值。而小说的最后,温斯顿终于被专制机器摧毁了,他相信2+2=5,他热爱“老大哥”,他背弃了他的爱情。 或许, 作者正是借用这样悲剧的结局以警告后人在邪恶的专制集权之下,人性虽然会闪烁着其固有的光华,但是为了守护这人性之光需要无比的坚毅与勇敢。这也是这部作品留给人们的一点希望。

《一九八四》是一部幻想小说,我却更乐意把它当作现实小说,奥维尔没有经历过他笔下的集权社会,但他的预言有一部分真实地发生了。有研究说,《一九八四》中提到的二百多件事情,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件已经发生了。比如,苏联,研究基因的科学成了“资本主义生物学”而被批判;朝鲜,“主体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思想。即使在我们的国家,回首历史,五十年来:大跃进中大放“卫星”,文革中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庆幸的是,奥维尔的预言没有完全在我生活的社会成为现实。但是我们不能不警觉起来,科学技术的泛滥性使用修饰着原有的优点,深深掩饰着固有的缺陷。表面上科技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人被关在自己亲自制造的钢筋水泥牢笼里,阴暗冰冷、精神压抑。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生活的越来越方便和个体化,看似这个社会很发达,但我们确实对这个世界并没有那种强烈探求的兴趣了,只要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子之中,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化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这一点跟《娱乐至死》的预言是很接近的,在高科技的牢笼里我们不能做被动的接受者,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逐步僵化,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世界来保持清醒的认识。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小说深刻地反映出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忧虑之情。作者所描写和塑造出的这个极端压抑和扭曲的社会给了我深刻的震撼。越是处在一个电子化的时代,人们就越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总以为自由与安全都得到了保障。这本小说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的独立和清醒,为自由增添一份保障。即使这种社会还没有完全出现,但本小说带给人的警示是足够让人受到惊吓从而采取行动的。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