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人文讲坛第507期: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形式漫谈
作者:王蝶        编辑:张子康        发布时间:2025-10-31        来源:科研办公室         点击:

10月27日晚,应文学院邀请,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甘于恩教授,在逸夫人文楼B2022教室作了题为“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形式漫谈”的学术讲座。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硕博士生和老师到场聆听。讲座由周赛华教授主持。

甘于恩教授以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差异为核心,从方言研究的实际案例出发,系统梳理了粤语人称代词区分单复数的三类核心形式:附缀式、变韵变调式与短语式。他指出,长期以来学界认为粤语人称代词复数仅靠“哋”标记,而田野调查发现,四邑片、两阳片等区域还存在“俚”“笠”“队”等后缀,部分方言更通过声调变化(如从化单复数调值从23变为31)或韵母调整区分数量,粤西化州、吴川等地则保留“代词+数量短语”的早期汉语表达特征。

讲座中,甘教授创新性提出“语义数”与“语法数”概念:“语义数”依赖实词或短语(如“我班人”)解释数量,是早期方言的常见形态;“语法数”则通过固定形态(如加“哋”、变调)表数量,其中粤语“哋”仅用于人称代词,功能受限性强,形态成熟度低于普通话及部分西部方言。他结合《广东粤方言地图集》数据,通过地理语言学视角分析,发现粤语人称代词演变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广府片受广州话影响以“哋”缀为主,四邑片保留更多变韵变调特征,粤西则因闽语接触渗入特殊形式,展现出“核心区域趋同、边缘区域存古”的演变规律。

此外,甘教授还分享了方言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从早期《两粤音说》的10余个调查点,到如今《中国语言资源集-广东卷》覆盖全粤的细致调研,方言研究需以“广度拓展”为基础;而对“变韵是否属形态屈折”“湛江坡头韵变是否为闽语影响”等问题的重新辨析,则体现了“深度挖掘”的重要性。他特别提醒在场师生,方言语法研究需兼顾语音基础与历史

层次,避免被表面记音或字形误导。

交流环节,师生围绕“粤语人称代词声调感染现象”“少数民族语言与粤语代词的关联”等问题展开提问。针对“第三人称‘渠’为何从阳平变为阳上”的疑问,甘教授解释,这是受第一、二人称阳上调“感染”的结果,反映了方言内部系统的协调性;对于云南拉基语与粤语复数后缀的相似性,他建议结合语言接触史进一步考证。他鼓励青年学者多做田野调查,在实践中培养语感与甄别材料的能力。

周赛华教授在总结时表示,甘于恩教授的讲座兼具实证性与理论性,既以50余个方言点的详实数据展现粤语人称代词的丰富性,又以“语义数-语法数”框架深化了方言语法理论,为师生提供了“从具体案例到宏观理论”的研究范式。她希望同学们学习甘教授扎根田野、持续深耕的学术精神,在方言研究中兼顾资料积累与创新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专家简介

甘于恩(1959-),男,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是中国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语保首席专家,2020年获教育部“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长期致力于汉语方言学研究,出版《汉语南方方言探论》《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等著作,参编《汉语方言学大词典》(副主编)获教育部一等奖;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广东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建设等课题,在方言调查与理论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审核:周赛华 刘继林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