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晚,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研究院吴福祥教授莅临我院人文讲坛,在逸夫楼A5017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从语法特征看汉语史分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石锓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本校语言学方向的教师以及研究生。

讲座围绕“汉语史分期”问题而展开,在缕述王力、周法高等学者基于不同标准而从事汉语史分期的基础之上,尝试从语法特征角度对汉语史进行分期。
吴福祥教授首先谈了与汉语史分期相关的三个问题:(1)标准问题。吴福祥教授认为,汉语史的分期应该摒弃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语言史分期标准,而应采用语言演变史(历史语言学)的分期标准。并指出采用“单一标准”还是“综合标准”,取决于研究对象,如果是把汉语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的演变史,则应该采用综合标准;而如果把语言的特定模块(语音、语法和语义)作为研究对象,相应地,就应该采用单一标准。(2)阶段问题。吴福祥教授聚焦现代汉语是否应该纳入汉语史分期,认为根据语言史取向,现代汉语应该纳入分期;而如果是语言演变史取向,则现代汉语不必纳入。(3)边界问题,吴福祥教授指出,如果是基于语言史取向,则不同历史阶段的边界具有离散性,而如果基于语言演变史取向,则不同阶段的历史阶段的历史具有连续性。
在详细阐释上述问题基础上,吴福祥教授采用作为单一标准的语法特征对汉语史进行分期,将汉语史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上古汉语,先秦时期,将秦、西汉作为上古至中古的过渡期;(2)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将隋至中唐为中古至近代作为过渡期;(3)近代汉语,晚唐至清时期。具体来说,吴福祥教授用包括“音变构词”“词类活用”“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等14条代表性语法特征的有无区分了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而将“第三人称代词‘他’”“复数标记‘们’”和“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排除式和包括式”等另外14条代表性语法特征的出现区分了“古代汉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吴福祥教授使用典型例证解释了上述28条语法特征的特点。

在总结环节,石锓教授认为吴福祥教授基于语法特征的汉语史分期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极富启发性。在最后的互动环节,胡平老师、朱丽师老师、杨红老师、在场的博士生等就讲座的相关问题同吴福祥教授交流沟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结束了此次学术活动。
嘉宾介绍:吴福祥,安徽安庆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JCL)、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等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学科编委及历史语言学分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吴福祥的研究兴趣是历史句法学、语法化理论、语言类型学、接触语言学和形态句法学。出版《敦煌变文语法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等专著,发表《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等论文1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课题。
审核:胡平、刘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