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晚7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昀应邀在逸夫人文楼B6016会议室作题为“历史语境下的语文新课标与新教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黄姣雪老师主持,学科(语文)专业部分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郑老师播放《师说》录播课,引导同学们思考其中讲授方法的优缺点。该课程运用传统的比较教学法,创新性地将AI搜索结果与人类思考结果进行对比。郑老师指出,尽管技术不断进步,经典文本的教学难度却并未因此降低。
随后,郑老师系统介绍了不同时期语文教师运用比较法教授《师说》的实践路径。回溯历史,比较教学法的发展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986至1990年“双基时代”,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为核心,教师讲授语文知识力求精要、易懂、实用。20世纪90年代朱绍禹主编的《语文教育辞典》,首次明确比较教学法的定义、类别与要点,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获得深刻理解。2003年新课改启动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教学指引,比较教学法开始从“教学方法”向“学习方法”转变,重点关注文本解读。课程标准强调“形成有个性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推动教师在《师说》教学中增加语言品读与师生互动。如今,现行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实施标志着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个性化发展达到新高度。与此前课标不同的是,新的学习任务群应运而生(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最后,郑老师对讲座内容做出总结:其一,课标、教材与教学方法是时代的产物。其二,释读是赏读的基础,经典课文是赏读不尽的。其三,AI不是教学工具的革命,而是教学革命的工具。
此次讲座通过梳理比较教学法的历史脉络,为当下经典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考,也为语文教育者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教学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嘉宾简介:郑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审核:黄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