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
人文讲坛(第499期)——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体制及其诗史阶段性特点
作者:杨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         点击:

2025年3月23日下午三点,第499期人文讲坛在逸夫人文楼A5017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钱志熙教授应邀做了题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体制及其诗史阶段性特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张鹏飞教授主持,文学院众多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学习交流。

钱志熙教授从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传统的创立、汉魏体与齐梁体二者风格的对比、魏晋至南北朝诗歌发展的阶段、乐府体与徒歌体的比较等层面,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首先,钱教授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诗传统确立的时期,文人诗虽在汉乐府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但仍处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前期。《诗经》、楚辞、汉乐府都对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创作有所影响,但就它的体制来说,只有汉乐府是魏晋文人诗的一种母体。其次,传统观点认为诗歌从汉魏时期刚健质朴的“风骨”堕入齐梁时期的绮丽奢靡,这一变化意味着诗歌艺术精神的衰变。但钱教授认为,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诗歌形式的创新与丰富,也体现了当时诗人对诗歌韵律的不断探索。再次,钱教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堪称五言诗的时代,初期四言与五言并用,到后期逐渐转向五、七言并用,从汉魏体到齐梁体的转变是魏晋南北朝诗歌风格的主线。晋宋诗风则介于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这一审美判断由唐宋诗人确立,影响了唐宋诗歌的创作取向,成为古典诗歌发展中的经典范式。最后钱教授指出,早期文人诗继承汉乐府特点,入乐且语言质朴;至魏晋时期四、五言诗出现乐府体与徒诗体之分,前者多用乐府旧题,后者在邺下兴盛,描写更为丰富。乐府拟作常沿袭旧题之意,或在旧题基础上加以延伸、改易,并以曹操、嵇康、颜延之等人的作品为例进行阐释。

讲座接近尾声,与会师生就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踊跃提问。钱教授对于七言诗歌的源流、鲍照研究的拓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张鹏飞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钱志熙,1960年出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相关的思想文化背景的研究,集中于汉魏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等领域。著有专著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多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优秀成果奖。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审核:张鹏飞、刘继林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